中國的紙扎藝術是將扎制、貼糊、剪紙、泥塑、彩繪等技藝融為一體的民間藝術,最初源于喪俗。彝族的紙扎起源于古代民間宗教祀祭活動,后逐漸成為慶祝節日的一種裝飾藝術,也是一種人們用來緬懷故人、慰藉悲傷的方式。
在漾濞縣蒼山西鎮,仍然有一些村落保留著使用紙扎的習俗,紙扎藝人的身影在這里依稀可見。今年46歲的施環軍,從事紙扎制作已有28年,是大理州第五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彝族紙扎技藝代表性傳承人。
紙扎在民間又稱糊紙、扎紙、扎紙馬等。在施環軍的記憶里, 18歲時,他就跟著師傅施標學習紙扎,經過長達10年的勤學苦練, 28歲時,他學成出師。同時,師傅就把由6名紙扎藝人組成的紙扎隊伍交由他帶。
從那以后,鄰近的鄉鎮和大理州多數縣市都有著他們做紙扎工藝的身影。凡是有祭祀、節慶活動,需要做紙扎的,人們都會慕名請他來做,他們做的紙扎也得到大家的認可和贊揚。
“要做好一件紙扎成品,必須熟練掌握篾編、剪紙、裱糊、繪畫等技能,并會融會貫通?!?施環軍介紹說,彝族紙扎是耗時的細活,多以竹、木、線、紙為主要材料,主要有選材、設計、剖竹條、繃架子、撮、剪、蒙紙、上色(含繪畫)等10多道工序,以竹木為骨架,以線綁縛固定部位,糊紙彩畫為裝飾,經過構思設計,可扎成各種人物、動物花草、用具等。一些特殊類型的紙扎要求多種道具同時使用,如童男、童女、主神像,神龕等,這些精細的裝飾和配件,既是對藝人技藝的考驗,也能衡量紙扎藝人的設計能力和構思水平。
獅、象、鹿、馬這些紙扎動物有著各自的寓意:獅子有吉祥、繁榮、生生不息的寓意;象代表著吉祥如意;鹿取其諧音祿,它期盼后輩能夠做官享受俸祿;馬則代表著前路平坦和成功。除了造型之外,細節上也體現用意,比如獅子腳下踩著繡球,表示主人家人丁興旺,鹿的頭上沒長角,嘴里叼著一朵茶花,表明過世的老人是女性,而如果過世的老人是男性,鹿就會長出角來,同時嘴里的茶花也會改為毛筆。
如今,施環軍的兒子施學成已成為家族里的第4代紙扎傳承人,紙扎隊現有16人。施環軍說:“國家出臺政策保護我們這些手藝人,我也要盡一份力,把民族文化保護好,不能讓它失傳、失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