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佳燕 吉正紅 文/圖
一葉一菩提,一線一世界。在漾濞縣漾江鎮金盞村一個叫三廠局的傈僳族村寨里,至今還傳承著一種古老的火草織布技藝。這里的傈僳族阿媽僅憑一輩又一輩人口口相傳的經驗,將大自然饋贈的火草搓成長長的絨線,細心地編織出綿韌柔和的火草布,縫制出一件件含香的火草衣。
火草是西南地區箐溝和松林中常見的一年生草本植物,生長于海拔1800米-3200米的叢林中。每年8月間,是蒼山松柏疊翠、蔥蘢欲滴的季節,也是火草最繁茂的時節。每到這個時節,生活在這里的傈僳族男女就會自發地相互邀約,到山里采火草。今年60歲的熊玉蘭也加入采火草的隊伍中。
熊玉蘭自幼就跟隨奶奶、母親學習火草布制作,熊玉蘭15歲時就能熟練掌握火草、麻的采摘、制作技藝。為人妻后,熊玉蘭還依照習俗,先后給婆婆、公公、母親、父親、丈夫、孩子、孫男女們織過火草衣,她手中織出的火草衣物已有50多件。如今,熊玉蘭已被列入大理州第五批州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傈僳族火草布制作技藝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在我們村,所有婦女都會采火草、搓麻線和織火草衣,家家都有一臺織布機?!?熊玉蘭介紹說,以前,傈僳族村寨山高路遠,幾乎與世隔絕,很難買到布匹,聰明的先輩就找來火草織成衣服,自給自足,至今還流傳著“傈僳女兒不勤快,傈僳男兒無衣穿”的諺語。每年8月,大家都會聚在一起,女人們負責搓火草線,男人們負責殺雞做飯,就這樣相互幫忙著,把采回來的火草葉全部搓成絨線,再分給每戶人家。如果家里有老人小孩的,都會多分得一份。
洗、泡、搓、揉……在熊玉蘭家里,只見一張張帶絨絲的火草葉,在一雙雙巧手的揉搓下,很快變成一卷卷火草線,再經過核桃青皮、梅子汁和米湯的調色,變成了黑、白兩種顏色。幾十道工序后,熊玉蘭把制作好的線分別放在梭子里,坐上織布機,手腳相互配合著織起火草布來。隨著熊玉蘭手中梭子的左右來回穿梭,一根根絨線慢慢織成了一塊柔韌的火草布……織好的火草布日后可以縫制成衣服、褂子、腰帶、挎包等,由于工藝復雜,通常一年熊玉蘭只能織1到2件衣服。
“火草布冬暖夏涼,有消災除病、表達愛意的作用和寓意,在我們傈僳族的習俗中,節慶、婚喪、嫁娶等活動都必須穿火草衣服和用火草布料?!毙苡裉m說,自古以來,大自然里的火草就與當地傈僳族人的一生息息相關,小孩出生后媽媽會給孩子織一件火草衣,老人過世后女兒們也會給父母織一件火草衣,結婚時新郎新娘必穿的禮服也是火草衣?;鸩?、火草衣已經深深地融入傈僳族人的生命中,一生一世都不曾分離。
一年又一年,樸實無華的火草一直默默地陪伴著這塊土地上一代又一代的傈僳族人民,折射出他們獨有的民族精神,也見證了一個少數民族的底蘊和發展。盡管每一個生命最終也會像那條燃燒的火草布,在蒼翠中回歸自然,但曾經的存在和溫暖,會一直延續著、延續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