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 ?!?段 濤 文/圖
叮叮當當、叮叮當當……陣陣有節奏的鐵器敲擊聲在松桂鄉“鐵業社”回響。1959年建立的“鐵業社”位于鶴慶縣松桂鎮老街最南瑞,是一座土木結構的舊式小院,還有三位師傅仍然在這里進行生產,一進門的第一間工棚就是“菜刀王”李兆偉的工棚。
說起松桂的“菜刀王”李兆偉,還得從他的父親李延昌講起。李延昌生于1936年,鶴慶縣草海鎮柳綠河村人。當時,村中有一位世家傳習以打鐵為生的李鳳嗚老師傅,到李鳳嗚這一代因家里兒子都不愿意學習祖上傳下來的打鐵技術,眼看這一世習手藝就要失傳,他看到村中的李延昌無事可做,為人又真誠、謙和,就有意將這門打鐵技術傳給李延昌。從此師徒二人就以打鐵為生,在鶴慶的辛屯、金墩、黃坪、朵美一帶走村串巷,替當地群眾打制鐵木農具。松桂是茶馬古道上的重要驛站,歷來商賈云集,熱鬧非凡,馬掌馬釘和鋤頭、釘耙、鐮刀、菜刀等鐵木農具需求量大,李延昌和李鳳嗚兩師徒來到松桂古鎮,發現在松桂打制鐵木農具生意非常好,于是師徒二人就在松桂租了房,長期在松桂從事打鐵營生。1959年,政府實施手工業聯社,手藝人全部集中開辦聯合社,李延昌和李鳳嗚被當時的松桂鄉聯合進了鄉辦“鐵業社”,李延昌被選為了社長,一干就是幾十年。
出生于1966年的李兆偉18歲初中畢業后,在父親的安排下進了“松桂鎮鐵業社”跟隨父親做學徒,李兆偉好學、好問,能吃苦,做事認真努力,得到了前輩們的器重,師傅們對他格外看好,也盡心教授。幾年下來,李兆偉就得到了“鐵業社”老一輩手藝人的真傳,也接了父親的班,成了家里的頂梁柱。有了一門手藝在身,日子雖然辛苦些,生活過得也算安穩、自在,結婚、生子,平凡中日子就這樣一天天過去。而在平凡的日子里,李兆偉對菜刀打制特別感興趣,就對傳統的菜刀生產工藝進行了一些改進,這一改進不知不覺中讓他的菜刀特別好賣,這又引起了李兆偉的更大興趣。他深入市場,了解行情,認真分析顧客反饋的意見,在傳統菜刀制作工藝的基礎上,不斷地加以改進創新,從選料、造型上入手,在鍛打、淬火工藝上下功夫,經過不斷的琢磨,終于探索出了獨具個人特色的菜刀打制工藝,被他自譽為“燕剪柳”菜刀,形成了具有個人特色的一個品牌。由于“燕剪柳”菜刀重量輕、造型美、經久耐用,深受附近群眾喜愛。
隨著社會發展,鐮刀、斧頭、梨頭、砍柴刀、鋤頭等傳統鐵農具需求量急劇減少,李兆偉所從事的這一行業受到沖擊,市場萎縮,產品滯銷,“鐵業社”熱鬧的廠房一下子冷清了許多,行業處境面臨巨大困難,同行們紛紛關門停業改做它行,另謀生路。面對如此困局,李兆偉選擇了堅守,他說他離不開自己熟悉的這個行當,覺得只要發揮自己的特長,憑自己在鐵器制作方面的一身硬功夫,一定能走出一條適合自己的發展之路。
于是,李兆偉舉家遷到了松桂,專注于傳統松桂菜刀的制作,兒子也跟隨父親在松桂廠子里進行生產制作。家和萬事興,得到妻子、兒子的支持,全家人一起努力,一年能生產2000多把菜刀,妻子在麗江古城開起了菜刀專營店,女兒在昆明開設了微店。
執著和努力讓李兆偉一家收獲了屬于自己的幸福和事業,也造就了一個品牌的誕生。他們制作的菜刀現已經成功注冊了“燕剪柳”商標,也迎來了新的商機,近年來他們的燕剪柳菜刀銷路一直看好,供不應求,菜刀遠銷昆明、大理、麗江、保山、香格里拉等地,深受用戶的喜愛,被當地人們贊譽為“菜刀王”。